甲骨文的特点是什么 ?甲骨文汉字——中国古代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8 11:25:21甲骨文汉字,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商周时期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甲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最早是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出土的。这里现在已是殷墟——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的中心地带。20世纪初,殷墟由于发掘出甲骨文而闻名于世。这里先后出土有字的甲骨约15万片。当时小屯村的村民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他们只把这些甲骨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后来,一位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复原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
甲骨文对照表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1.用笔: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粗细基本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并富有立体感。
2.结字: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有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甲骨文已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
3.章法: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字数多的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
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1.负责保管甲骨的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2.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
3.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卜辞,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 大多刻写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写在反面的。
4.最早的日历: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最早和最多出土甲骨文的殷墟
5.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灾祸等等。
现在已有甲骨文字典。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