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真实历史分析(马谡怎么样做,才能不失掉街亭?)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7 08:06:25一、街亭和马谡的街亭之战
马谡失街亭乃《三国演义》中一段闻名遐迩的情节,亦是历史上确凿发生的事件。街亭处于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部龙山下的陇城镇。陇城镇位处距秦安县城东北 40 公里的一条宽约 2 公里、长约 5 公里左右的川道北段开阔之所,镇西河谷中矗立着威震八方的龙山。龙山地势高峻,谷深壑险,又有清水河横亘其间,自长安上行至陇右的关陇商旅往返,只能经由固关峡,翻越陇板,而后沿马鹿——龙山(即马谡扎营之山)——陇城镇一线行进。街亭乃是由长安至天水之间唯一坦荡通途。从军事视角来看,(陇城镇)街亭地处关键节点之间,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冲。
于小说中,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为实现占领陇右地区的战略目标,需向街亭派遣一支军队以阻援。诸葛亮再三踌躇,在让马谡立下生死军令状后,遣马谡前往守卫街亭。然而,马谡抵达街亭后,擅自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对王平的建议置若罔闻,占山(龙山)扎营,消极防御。结果被司马懿的部将张郃率军包围,继而断绝了水路,最终致使战斗溃败,街亭亦因此沦陷。据说当时的具体状况如下。
马谡和王平率领人马抵达街亭后,张郃的魏军亦正从东面的长安赶来,两军即将交锋。马谡审视当地地形,对王平说道:“这一带地形险峻,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宜于山上扎营,布设埋伏。”王平提醒道:“丞相临行之时叮嘱,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风险太大。”缺乏作战经验的马谡自认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诫,执意要在山上扎营。王平见多次劝说马谡无果,只好恳请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其在山下临近之处驻扎,以形成互为犄角、相互策应之态。
张郃率领魏军抵达街亭,见马谡舍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将人马驻扎于山上,暗自欣喜。他即刻命令手下将士,在山下构筑营垒,将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数次下令兵士冲下山去,怎奈张郃军坚守营垒不出战,蜀军亦无法攻破,反倒在进攻中被魏军乱箭射死众多。在围困之战中,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于山上断水,连饭都无法烹制,时日一久,军心涣散。张郃瞅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溃散,马谡阻拦亦无济于事,最终只得独自杀出重围,往西逃窜。王平率领一千人马,稳固守护营盘。当他得知马谡战败,便令士兵奋力击鼓,佯装进攻之姿。张郃怀疑蜀军设有埋伏,亦不敢贸然逼近。王平得以从容整顿自己的这一千老弱残兵队伍,有条不紊地撤离战场,脱离了与魏军的接触。此一战,王平不但一千人马未损失一人,一路还收容了众多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意味着自长安而来的魏军援军能够径直抵达天水以支援陇右。如此一来,诸葛亮兵出祁山欲速战速决的战役之突然性荡然无存。倘若再执意作战,持续与魏军争夺陇右,势必会使这场战争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且难以掌控的消耗之战,这对于国小力薄的蜀汉而言极为不利。为规避遭受更重大的损失,诸葛亮只得撤兵回归至前进基地汉中。事后经详尽追查方知晓,街亭失守全然是由于马谡违背了他的作战部署,不知因时因地制宜所致。
二、如果历史能重演
历史已然成为过往,无法更改。然而作为后来之人,我们可以反思历史,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试想,倘若让您穿越至那个时代,成为马谡,您又应如何部署军队并赢得此次战争呢?要扭转这一结局,成功守住街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严格遵循军令,不擅自变更主帅的战略部署
作为下级将领,马谡对于街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应当是心知肚明的。他本应严格依照诸葛亮的精心部署与明确指示行事,坚决不可擅自更改布防策略。据诸多史书记载,诸葛亮原本明确要求马谡占据高山下的高地以坚守,从而形成稳固的防御态势。
然而,马谡却一意孤行地选择于高山上驻军,这种错误的决策不仅导致了自身部队的孤立无援,还极大地拉长了出击的距离。这一错误举措无疑给予了敌人可乘之机,让敌军能够轻易地切断水源,使蜀军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这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怯于应战和逃避作战的行为。最为关键的是,他擅自变更了战斗部署的地点,将原本能够凭借地利优势轻松取胜的防御战,硬生生地打成了消极避战的龟缩战。故而,倘若马谡能够听从诸葛亮的英明部署,在山下高地进行设防,那么必然能够缩短出击的距离,进而有效地抵御敌军的猛烈进攻,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强化侦察与预警体系
马谡应当全方位提升对周遭环境,尤其是对魏军动向的情报搜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察觉并从容应对可能随时涌现的各种威胁。他可以借由构建更为完备、高效的信息网络,预先做好充分的防御筹备工作,最大程度地防止被敌人出其不意地攻击。然而,就街亭之战的实际情况而言,马谡军的情报搜集能力实在是孱弱不堪甚至近乎失效。这一点从他被围困于高山之上孤立无援、陷入极度困窘的处境便清晰可见。在残酷的战争之中,情报侦察能力的低劣是极度危险的。如果连敌人身处何方、正在做何事都一无所知,这无疑是致命的弊端。令人甚为遗憾的是,马谡恰恰深陷于这样的困境之中,从而导致了战争局势的急剧恶化。
第三、合理配置兵力
马谡需要依据实际情形灵活且精准地调配部队布局,务必保证关键部位具备充足且强大的兵力进行防守。同时,也要留存一定数量的预备队,以便于在紧急状况突发时能够迅速增援前线,确保防线的稳固。倘若,在分兵之时,马谡能够给予王平更多的精锐兵士,大力增强王平的军力,使其作为强有力的支援预备队,并且进一步优化两支军队之间的通信能力,即便选择驻扎高山,或许,战局也依然存在着回旋的空间,不至于陷入无法挽回的败局。
第四、施行积极防御策略
马谡应当能够凭借地形优势巧妙地展开伏击或者诱敌深入,从而实施歼灭战。蜀军已然占据了有利地形,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无疑是明智之举。诸如派遣小股部队持续主动出击袭扰,让敌方陷入迟疑和防御的被动状态,这实在是上乘之策。例如能够巧妙运用游击战术主动出击骚扰对方,使其难以集中力量发起正面攻击,从而打乱敌军的作战节奏。抑或充分利用街亭附近复杂多变的地形设置精妙的陷阱,甚至可以在适宜的时机佯装撤退,诱使曹军盲目追击进入事先布置好的埋伏圈,而后突然发起迅猛的反击,给予敌军致命的一击,从而一举扭转战争的局势。
第五、与王平紧密协同
在整个战役的进程中,马谡应当积极谋求与其他友军单位之间的密切沟通和高效协作,努力构建有效的联合作战体系。当遭遇强大的敌军时,能够相互支援、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马谡军与王平的割裂诚然有敌军封锁这一客观因素的存在,然而,马谡轻视王平,不愿意与其协同合作,这也是导致战败的重要缘由之一。如果马谡能够摒弃个人偏见,重视与王平的合作,充分发挥两人的优势,或许战局会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总之,若欲使马谡成功守住街亭,就需要他摒弃个人主义倾向,服从全局安排;同时还需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能够依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作出迅速且精准的判断与决策。当然,这一切皆建立于一个前提之上——即历史准许存在“如果”。实际上,《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其故事的发展往往服务于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以即便在虚构的世界里,马谡失街亭也被视作不可变更的历史定局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