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呢(朱子为什么特别强调格物致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2 10:21:37    


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于原典没有更多解释。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这个注释带有浓郁的道德论色彩,或许是王阳明四句教的出处。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南宋理学家朱熹格外重视“格物致知”的阐释和强调,在《大学章句》等大量著述以及与友人的信件中给予说明,特别撰写《格物致知补传》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子格物致知论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有三个要点:一是即物。人须臾不离万事万物。二是穷理。万事万物的道理要深入研究,才能穷尽。三是至极。认识事物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须由表及里,是由粗到精,不断深入的过程。有三个方法:一是积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积累,循序渐进。二是贯通。从量变达到豁然开朗的贯通,做到对事物的道理洞然于心。三是推类。每天的积累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在实际运用中要学会推类,举一反三的运用原理,定理。朱子坚定认为,这个方法来自于具有伟大创世精神的伏羲等先祖。是中华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观天演卦,结绳记事,一路走来的根和魂。


结绳记事

体会:

量子力学观察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意识体的观察会对物质世界的状态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意识可以参与物质世界的形成,再推一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有某个“观察者”的观察或者说意识参与而形成。

现代物理学的巨大进展验证了儒家传统思想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认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性。由于观测者实验发现了观测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以及物质具有的灵性特征(证实万事万物之间的互动共生相互作用关系),警示我们绝对不能如同王阳明主张的格物就是“正心”,“格心”,每个人都回归冥想,而脱离现实的观测,陷入只凭主观唯心判断的世界是要么就是死寂,要么就是混乱。王阳明鼓吹的“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物”与高扬民本主义,主张恢复三代政治,实行井田制的社会理想,承认存在宇宙万物之理,认为“心之官则思”,良知是不虑而知,仁义礼智的源头,始于孟子,传至程颢,大成于陆九渊的传统儒家心学派别是根本不同的(朱陆之辨的本质是方法论的辩论,而不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辩论,晚年朱子承认了陆九渊观点的可取,陆九渊本人深厚的家学渊源,博学多才,他思想的重点是希望学生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体会儒家精义主旨,发明本心体会儒家传统纲常道德的合理性,正当性)。阳明心学反对多读书,训格物为“格心”,“正心”,阉割了儒家三纲八目,特别是否定了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获得正确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的“格物致知”学说,架空了传统思想,是变相认为中华传统哲学只是道德性命之学,这是不可原谅的(王阳明实际上就是想说传统思想已经过时,不敢明说而已,殊不知传统思想的生命力到今天仍然具有价值)。王阳明没有旗帜鲜明的儒家传统社会理想(毕竟明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没有明确的忠君爱国道德纲常立场(当然他也还不敢公开反封建立场,但他的弟子有明确的反忠君爱国思想)。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在皇权专制下官僚阶层出现的看重个人得失,玩弄心术,实际中不作为和乱作为交替的两种倾向,表现为王艮的“明哲保身”和李贽的“放浪形骸”两种异端思想和行为。


朱子结合自身的生活和思维体验,从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上强调以下观点:人都要衣食住行,人与社会不可能不格物就能存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须臾不离(往圣先贤为了生存,就必须即物穷理,并已经通过易经归纳出至理,但是万物有灵,“一草一木总关情”,远古时期的人就通过观察万物体会到与万物存在共生关系,具有朴素的“万物有灵”观念,人与自然的这种共生共存关系,决定了人必须规范自身行为,正心诚意,道德内省,敬天法祖)。程朱理学在理性上的深刻阐释使其宋代以后成为官方主导思想,不管好恶与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之前,确实对国人意识形态具有巨大影响。当然人类的思想总是不断发展向前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取得新的发展。


仰观天文

这种思想也提示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科技伦理。既不能不考察通过观测认真深入探究物理,又不能唯物唯科学主义,但也绝不是要弃情绝欲,回到阳明心学主张的空想的自我世界(“我心光明,亦复何求?怎么看起来就像是在发牢骚?”)。

王阳明心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心理动机非常值得深思和玩味,大概既有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立场,又因为当时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商品经济发达,社会风气出现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西学东渐的冲击,封建主义和皇权虽然试图压制这种思想,但即使是宦官迫害,官方打压,还促使其走上离经叛道之路,并利用其学术和政治地位培育出最大的在野势力-东林党,在无休止的党争和以考虑自我小团体利益的社会氛围中加速推动明朝走向灭亡。


东林党争

正如前几天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网上有人认为证明了阳明心学正确一样。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曾经在本世纪初让唯心论者喜出望外,好像他们终于找到了证明精神第一性的铁证。他们说,“你们看吧,观察是人的意识行为,我的意识观察粒子是精神行为,我一观察粒子,粒子的叠加态同时就会坍缩,而粒子又是构成世界的微观材料,所以我的意识可以控制物质哦”。这和唯心主义的言论如出一辙,唯心主义曾信誓旦旦地说,世界因我而起,在地球另一面的事情或许并不存在,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等待我去感受才有意义。如果人类不存在,那么宇宙就不存在。如果没有意识感受这些冰冷的天体,没有人研究它们的运行规律,它们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说法遭到了很多科学家的反驳,爱因斯坦就曾经反驳到“难道我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了吗”?(正好相反,月亮是因为观测者永恒存在而存在)。所以观察者效应也只是基于量子力学演绎出来的概念而已,这种效应只能说明意识对物质存在状态具有重大影响作用,还不能说意识就是微观世界的本质。量子力学的成果确实降低了讨论意识和物质到底哪个是第一性的实际意义。但至于想利用观察者效应来证明唯心主义关于意识决定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