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据是什么意思(拮据:不读jié jù那该怎么读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10:20:2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孔子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以如此洒脱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窘迫。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捉襟见肘的状态——"拮据"。
当我们谈及"拮据"一词时,脑海中往往浮现出拼凑家用、勉强度日的窘迫景象。但你是否曾思考过,这个看似平常的词语,究竟该如何正确读音?如果不读作"jiéjù",那又该怎么读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汉字的神秘面纱,探寻它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拮据"一词的演变历程颇为有趣。我们先来看看"拮"字的变迁:
甲骨文:最早的"拮"字形似一只手握住某物,体现了"收拾"之意。
金文:形态略有变化,但仍保留手部动作的特征。
小篆:字形趋于规整,"扌"旁表示与手相关,"吉"作为声旁。
楷书:最终定型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拮"字。
"据"字的演变则是:
甲骨文:原形似人坐在台上,有"据守"之意。
金文:增加了手的部分,强调了"握持"的动作。
小篆:形体变得瘦长,但仍保留了人坐台上的基本结构。
楷书:演变为现今的"据"字,"扌"旁表示与手相关。
"拮据"一词的本义是紧缩、节省,引申义则形容经济上的困难或窘迫。
组词:
拮据度日:形容生活艰难,勉强度日。
家境拮据:描述家庭经济状况不佳。
相关成语:
捉襟见肘:形容处境窘迫,顾此失彼。
勒紧裤带:比喻节衣缩食,艰难度日。
实际应用:
"近来生意不景气,小李一家的生活越发拮据,不得不精打细算。"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虽然诗中未直接使用"拮据"一词,但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生动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窘迫。杜甫身为"诗圣",却常年漂泊,饱尝拮据之苦。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困境,更流露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同情。
"拮据"的正确读音是:jié jū
拮:jié(第二声)
据:jū(第一声)
同音字参考:
拮(jié):结、捷、劫
据(jū):居、俱、驹
部首和结构:
拮:扌部,形声字
据:扌部,形声字
"拮据"一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美德。然而,过度拮据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影响身心健康。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在节俭和适度消费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个词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如何帮助拮据人群改善生活,是每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从个人角度来说,学会理财、提升技能,都是摆脱拮据状态的有效方法。
"拮据"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但它可以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正如古语所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的拮据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激发我们的潜能。
让我们牢记"拮据"一词的正确读音,更要铭记它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可以像颜回那样泰然处之,更要像杜甫那般心系天下。生活或许会有拮据的时候,但我们的精神永远不应拮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