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开唱在即 我们该思考些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35:00刘若英【飞行日】2025巡回演唱会-呼和浩特站演唱会开场在即,呼和浩特各项保障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公交换乘、地铁延时、应援妆造、安全保障、环卫清洁、志愿服务等,还推出了一系列“门票+”优惠活动,只待“奶茶”的歌声响起。
客观地讲,从2023年周杰伦演唱会开始,呼和浩特在演唱会方面的保障服务就被歌迷看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锤炼”,呼“式”服务越来越完善,甚至成为了呼和浩特“出圈”的秘钥之一。
就拿这一次刘若英的演唱会来说,地铁+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等的出行方式,呼和浩特早已安排妥当。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就连下了火车、飞机怎么到演唱会现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怎么支付,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南,堪称是“保姆级”。
翻看此前媒体报道不难发现,这样的操作对于呼市人和呼和浩特各部门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这几年呼和浩特演唱会交出的答卷,每一份都写满了高质量保障服务与高品质体验。
为什么?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思维的转变:变管理为服务,变“你要办”为“我来办”。凭借“保姆式服务”到“城市合伙人”的蜕变,把“后来”的文旅竞争,硬生生变成了“成全”城市与歌迷双向奔赴的经典案例。再加上“奶茶”的影响力,以至于,这一次演唱会由一场变成了三场。
但是,服务是有价值的。歌迷收获了情绪价值,演艺公司收获了经济价值,付出保障的人们收货劳动价值,那么,一座城市可以收获什么价值?
名、利、流量。
细看最近几年演出市场,不乏“一场演唱会带火一座城”的案例。就拿2023年周杰伦在呼和浩特演唱会来说,演唱会期间呼和浩特吸引观众 18.4 万人次,外地观众占观众总数的8成以上。其中,受演唱会效应影响,8月16日至20日,呼和浩特市接待游客126.17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0亿元。
不止呼和浩特,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线城市大型场馆排期紧张,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线城市的大型场馆和场地成为了分流演出的选择,距离呼和浩特不远的太原、石家庄等城市也都在积极抢抓机遇。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供给丰富,需求旺盛,市场整体保持增长态势。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2700场,票房收入超过296亿,观众人数接近3700万人次。
面对名、利、流量这些“香饽饽”,各个城市都在把握机遇,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虽不至拼尽全力,却也是全力以赴。
但问题也来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实现“突围”?持续演唱会刮来的“热浪”?达到长久的旅游经济发展,只说服务保障,怕有些单薄。
媒体报道显示,目前我国演出经济主要依托票务平台进行产业链拓展。从产业链收益分布来看,票务平台方凭借对接主办方、艺人与广泛用户的优势,以及强大的资源对接能力,在产业链中下游占据重要地位。而演出城市作为产业链向下拓展的关键一环,其文旅融合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流量” 能否转化为 “留量”。
呼和浩特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出台专项规划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创新推出“文旅+体育”模式,举办马拉松、冰雪那达慕等赛事,激活四季旅游;通过发放消费券、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商旅联动,形成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赛事观光、特色消费互促的发展格局,有效提升城市品牌活力与文旅产业综合效益等。
说实话,作为呼市人,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呼和浩特在文旅方面做出的努力。但文旅产业融合没有尽头,人们对于旅游的体验也没有最好。怎么办?不少城市再一次行动起来。
上个月,上海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扩大高品质多元化供给,支持文旅商体展融合,搭建文旅商体展一站式承载平台”;
成都持续深化“跟着演出来旅行”新模式,全力推动全市全时文商旅融合发展;
浙江省则鼓励地方积极招引知名演出经纪机构落户,对引进一定人数以上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的演出经纪机构给予奖励。迭代升级“浙里票务”平台,同时优化演出行政审批服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可售(发)票数量限制。
由此可见,各地都在紧紧抓住演唱会这一个点,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游客体验宽度与温度。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深度融合与创新始终是其中的核心“秘诀”。实现文体旅、文商旅、文旅商体展等更多面更深层次的融合,实现更多元化的服务创新,呼和浩特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不久也会跻身各类城市热度排行榜的前十名,成为文旅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新明星。
来源:青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