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1区创新发展差距缩小 黄埔第一天河第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9:20:002023年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情况 ■数据来源:《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
广州创新指数及一级指标得分情况 ■数据来源:《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
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发布
4月11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2024年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监测与评价。《报告》显示,广州市11个区的创新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图片:通义万相AI生成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同比增3.37%
《报告》指出,2023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125.64分,与作为基数年的2020年相比,2023年广州市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4个一级指标得分均有明显提升,反映广州市近年来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国家战略反映的是地方或单位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18.99分,年均增长6.33分。在5个二级指标中,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得分最高,其次是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反映广州在学科建设、基础研究领域研发投入和区域创新活动设施设备条件支撑能力较强。
产业创新反映产业在技术、产品、模式等方面的持续改进和突破,以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23.34分,年均增长7.78分。其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指标得分最高,其次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这反映出政府对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报告》指出,近年来,广州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积极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2023年,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到1027.91亿元,同比增长3.37%。
广州的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
《报告》显示,广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30.01分,年均增长10.00分。其中,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得分最高,其次是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技术合同成交额,反映广州区域内企业创新产出活跃,技术市场需求旺盛,科技创新创业支撑能力强。
广州营造激励保障创新的良好生态。创新生态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情况。《报告》中,2023年该指标得分为130.22分,年均增长10.07分。其中,每万名从业人员R&D活动人员数指标得分最高,其次是高被引科学家数和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量,说明广州顶尖各层次创新人才密度高、未来支撑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雄厚。2023年广州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为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充分释放创新潜能,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报告》显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在出台“高企26条”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同时,广州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迈向优质化。例如,广州新增8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总数占全省六成;累计发放人才绿卡超1.4万张,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数跻身全国前三。
广州各区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改善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孙云杰表示,《报告》结合国家、省、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及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将原有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五个维度,修订成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四个服务,以构建与广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创新指标体系,科学监测评价广州科技创新水平。“2023年广州各区齐头并进,创新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改善。”孙云杰表示。
她在介绍《报告》时提到,黄埔区综合创新水平稳居全市第一,近年创新资金和人力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表现突出,创新环境优越,8项指标在广州11区中得分均为最高。黄埔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61家,占全市近一半。天河区创新水平表现优异,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2项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一,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得分居全市第二。
南沙区创新发展势头较强,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三,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5项指标得分超过80分,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番禺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创新环境不断改善,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二,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三。
建议
各区应相互借鉴 补齐自身短板
“根据评价结果,广州11区科技创新发展程度不一,各区应立足自身优势,相互借鉴,补齐自身短板,推动各区创新发展更为协调。”孙云杰说。
《报告》对各区的创新发展给出相应建议。比如,综合创新水平稳居全市首位的黄埔区,未来应进一步发挥领先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夯实广州高新区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天河区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各类创新主体数量多、链条全的集聚优势,以企业梯度培育为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南沙区要深化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节点。
希望广州打通研发和产业转化堵点
《报告》也指出广州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短板。广州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方阵中的排头兵,是支撑国家战略和引领科技发展的核心高地,未来需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四个服务”,聚焦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增强国家战略支撑。同时,加强产业前瞻性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集群。
《报告》希望广州着力打通研发和产业转化堵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持续完善创新要素供给,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前列、作示范。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