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6年,上合示范区发生了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08:45:00    

启动建设近6年来,持续推进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上合示范区:筑强对外开放新高地

青岛胶州湾西岸,如意湖波光粼粼,矫健的弄潮儿驾驶片片帆船,在湖面裁出优美航迹。湖北岸,“丝路千古情”大型演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2026年暑期竣工交付;不远处的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在7月份接待了来自28个国家的300余位嘉宾,在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交通物流、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合示范区鸟瞰。韩加君 摄

以如意湖为原点拉长视域——在其西部,投资百亿元的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各项目陆续投产,卡奥斯“十大工厂”全部完工、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400亿元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其北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吞吐量屡创新高,单日旅客已突破10万人次。青岛国际枢纽港32条班列路线,通达2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置身于灵动的如意湖,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

时空的转折点源于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山东、青岛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大机遇。

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青岛牢记嘱托、加压奋进,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坚持把国家战略先行先试与地方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在全域深入落实“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锚定“做实、做好、做美、做响”,更多“上合故事”正在这里讲述,更多“上合声音”正从这里发出。

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制度成果体系

上合示范区“示范”什么?

根据2019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上合示范区要建成国际多双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样板,力争在国家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沿着上述清晰的定位,青岛找准上合示范区建设工作路径——

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四个中心”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配套,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深化经贸人文交流,坚持实干导向,脚踏实地、持续用力,持续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以改革之“钥”解难题破藩篱。着眼于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方经贸合作中遇到的痛点、堵点,上合示范区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领域开放入手,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资源、技术、人才及思想观念的流动和交融。

改革离不开务实有效的政策支撑。据统计,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山东省、青岛市已累计出台近500项政策举措,赋能上合示范区扩能提质。今年4月,山东省又从推进综合改革、重大平台建设、经贸产业合作、优化发展环境等4方面出台23项支持措施。

在系统梳理地方经贸合作堵点过程中,上合示范区没有将服务眼光局限于青岛市,而是将自身作为开放的接口,立足省内、国内、国际三个圈层,强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友好城市、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及国内口岸城市、重点开放平台联动。最终,系统梳理出物流通道不畅、金融支持保障不足等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五大类26方面堵点、难点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按照《总体方案》要求,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上合强属性的功能载体服务体系,共包括综合服务类、专业服务类、基础支撑类三大类11个平台载体,为上合经贸合作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青岛市委常委、上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新竹介绍。

如,为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在海关总署支持下,上合示范区建设上合组织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累计提报技贸通报评议40余项,其中多项被上合组织国家采纳并转化为标准法规修订条款。

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抬头的国际化环境,我国更加强调营造“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基于此,上合示范区坚持公共产品属性,以平台搭建者、资源链接者、方案提供者身份,服务于上合组织国家间地方经贸投资。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州长特拉夫尼科夫·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对此深有体会。

“上合示范区不仅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上合组织国家的共同平台,通过上合示范区,我们不仅可以与山东企业加强合作,还能与中国其他地区乃至其他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企业达成合作。”

在上合示范区的广泛联动下,今年5月,新西伯利亚州中国(山东)信息商务中心在上合示范区揭牌。配套举行的产业合作对接会上,30余家新西伯利亚州企业与国内6省份60余家企业围绕物流运输、粮油食品、美妆日化、仓储装备等领域开展洽谈交流,达成1.2亿元投资、10万吨粮食采购等合作意向。

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合示范区已推出125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20项获得国家推广,探索实施“上合银关通”关税函、“陆海直运”监管模式等创新业务,承接启运港退税试点、CIPS跨境保函业务试点等多项国家级试点任务,为国际双多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提供场景、模式和范例。

搭建地方经贸合作大舞台,“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以建设上合示范区为重要机遇,青岛的大经贸版图加快拓展。

自上合示范区启动建设以来,青岛市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56%。2024年,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已达1283.6亿元,是2018年的三倍多。

为促进地方间经贸往来,2019年上合示范区举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吸引海内外参展商、采购商500余人参加。“今年举行的2025上合博览会专业采购商数量已达2700人,其中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达300余家。”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宋小杰介绍。

参展人数的变化,一方面显示出在贸易壁垒加剧、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的国际形势下,上合组织国家渴望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经过多年培育,上合示范区已在上合组织国家间建立起品牌影响力,成为政府、企业愿意奔赴的经贸大舞台。

上合博览会溢出效应的持续放大,是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加快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

区域物流中心四通八达。累计开行中欧班列4600余列;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开通223条定期航线,通达146个国内国际航点;青岛港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通42条海运航线,海铁联运箱量连年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开行面向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4条TIR国际路线,发运量自去年起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现代贸易中心开放便利。设立全省首个空港型综保区——青岛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运行上合经贸综服平台,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大专区之一;建成投用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线原油、燃料油等6大交易品种;贸易模式创新突破,建设启用“丝路电商”综合服务基地,打造上合组织框架下电子商务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双向投资合作中心活力涌现。聚焦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合航天产业园等旗舰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强化金融赋能,加快推进上合资本港、上合创投风投基地建设,累计备案创投风投类基金320余只,上合跨境人民币服务中心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1081亿元。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提升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运营质效,落地上合跨境通信数据创新中心等20余个科技项目。

商旅文交流发展中心多元融合。以打造“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为契机,青岛持续深化上合组织文化旅游国际合作,每年举办、承办多维度文化活动百余场,成功搭建起上合组织国家间文明互鉴、情感互动的桥梁。

日益畅通的贸易通道、不断增进的国际互信、持续拓展的合作方向,孕育着广阔发展机遇,也让上合示范区成为吸引企业投资的热土。

8月14日,在上合示范区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内,100辆崭新的TIR中置轴侧帘车正式交付给青岛俄速达物流有限公司。这些大卡车每台成本约80万元,一次性投入8000多万元,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是一笔分量颇重的投资。

“因为我们对TIR跨境运输市场抱有极大信心。”俄速达负责人赵春波此前一直在外省市做物流贸易,去年看到上合示范区TIR国际运输迅猛增长,便与青岛企业合作成立俄速达物流。

物流公司所在的上合示范区TIR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今年前7个月发运TIR国际运输车辆239辆次,同比增长134.3%;发运货物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190.5%。

人流、物流、商流高效集聚,上合示范区深入把握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互补优势,在积极引入高端要素资源的同时,助力更多企业、模式、场景“出海”。

触发产业深层变革,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面向未来,上合示范区意义更加凸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如何答好这道必答题?

——深化产业对接,夯实发展之基。

上合示范区正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旅、会展五类服务业,同时结合上合组织国家需求和山东省、青岛市产业发展实际,打造“智能家电、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电子信息”四大出海产业样本。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坐落于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园区车间里各类机械手臂、自动传输链条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执行着生产指令。围绕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需求及当地街道新型城镇化需要,上合示范区、胶州市在其周边12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实施了“卡奥斯新城”产城融合项目。

胶州市副市长周林介绍,卡奥斯新城不仅将向海内外输送优质的智能家电产品,还将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则规制和管理标准,面向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工业互联网时代产城融合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

——搭建经贸平台,共建互利之桥。

先后建成启用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上合建国饭店、上合大厦等重点配套设施,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等重大活动,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效应持续彰显;

发挥上合组织经贸学院作用,累计举办300余个培训班次、培训2万余人次,为地方经贸合作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通过打造高层级经贸合作环境,近两年来,中国邮政、中棉集团、中亚基金、中国外运、山东铁投等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正加速在上合示范区集聚。

——深化人文交往,广开友谊之门。

青岛市与上合组织国家友好城市、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由2018年的3个增长至15个;

广泛组织上合组织国家艺术家采风、上合组织成员国旅行商踩线等交流活动。连续5年举办的“上合之夏”系列活动,已升格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议重要倡议;

加密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重点城市之间交通线路班次,落地“丝路千古情”项目,加快打造上合组织国家中国游“第一站”。

支持相关机构、高校、企业、智库建立合作网络,在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

改革永无止境,开放未有穷期。

聚焦“做实产业”“做好服务”“做美环境”“做响品牌”,青岛正加快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步伐,深入推动区域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和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建设,上合示范区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保持较快增速,上合经贸综服平台、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功能平台作用持续彰显。

一幅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的宏大画卷,正在胶州湾畔徐徐铺展,而它的笔触,正伸向更辽阔的世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