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记忆 | 后《六姊妹》时代之于淮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20:05:00金 妤
这是一个被变化加速快进的时代。
《六姊妹》的播出让淮南这座沉寂了多年的城市快速红火起来,文旅、美食热浪一波高过一波。这是由一部好剧瞬间为淮南带来的惊喜。
这又是一个被算法和机器加速主宰的时代。
大数据曾算出《战狼2》等电影热点的生命周期——酝酿、爆发、高潮、衰退、消散的过程,不过只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虽然《六姊妹》作为电视剧与电影在播放时间、时长、方式、场地、受众等因素有诸多不同之外,但同为文艺作品,《六姊妹》制造的热点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淮南文旅、美食能火爆多久?这是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
为梦想而正在翩翩起舞的淮南,能否再寻着《六姊妹》热点和流量,大胆往前走莫回头?答案应该是肯定而毋庸置疑的。
时光小镇取景地游人如织
《六姊妹》生命的强大堪比于鲸
电视剧《六姊妹》是由淮南籍作家、编剧伊北倾心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是为了家乡淮南“被看见”而进行的一场文字和影像的长途跋涉。这个过程中,伊北说自己是在“全程冲刺”,“我像一名擎着灵犀火炬的探险者、幸存者,反反复复穿越阴与阳的界限,凝视生者,对话死者,最终带回了这个故事,铸造了这个文本。”在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伊北形容自己“刀山上火海下,不舍昼夜不问黄昏”“九死一生地走完了这趟编剧之旅”。
一部好作品必须经过这样的锻造和淬炼,然后才能有钢筋般的骨架。伊北又用奔涌如淮水般的情感,为作品注入了血脉;而那种渴望家乡被看见的使命和丰富的城市故事则赋予了《六姊妹》肥沃的体魄。伊北用70多万字创作小说《六姊妹》、用38集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六姊妹》,实则是诞下了一个传统与当下契合、时代与年代相望、国与家互守、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相辅相成的精品力作,被誉为“一部属于中国普通家庭的编年史”。
这部时间跨越50年的史诗级作品,因为是平民的编年史,每个人都能在时光的褶皱中找到自己、重构自己。所以《六姊妹》不是高入云端的,而是熨帖每个人情感、让心灵长满绿洲的精神食粮,其强大的生命力堪比于鲸。
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类动物,生活在浩瀚无垠的大海,其生命的精彩不仅是腾跃于蓝天和大海之间,以庞大的体魄和优美的身姿让人惊叹,而是当它陨落时,把在阳光星辰下成长的身体慢慢降落,给不同层面海水里的不同生物带来新鲜的食物、新奇的见识、新形的物质,让深海中终身不见阳光的生命品尝了阳光照耀过的食物,让深海中四处游荡的浮游动物能在它巨大的骨架下找到庇护之所……这个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科学家称为“鲸落”。
强大而温柔的鲸落,是鲸生命壮美而悠长的谢幕,这一谢幕实则是制造了一场盛大的生命绿洲。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12490个生物体依靠鲸落生存,而这种鲸落形成的生态链持续运行时间能够达到100—150年左右。
所以,世人感叹:人间最美,不过鲸落,一念山河成,一念百草生。
后《六姊妹》时代之于淮南,犹如一场强大而温柔的鲸落,在淮南的各个层面、不同行业中制造着“生命绿洲”;在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缔造一种又一种给予和接受的深刻联系。
用《六姊妹》的故事养育文化旅游
《六姊妹》给予淮南的,实实在在的是文旅。
当何家老宅门窗上的福字成为摩肩接踵游客留影中不变的背景,当拍摄搭建的建筑物被游客千万次回眸和千万次摩挲之后成为文物,当外景拍摄地的路面被纷至沓来的男鞋女鞋小孩鞋摩擦得更有颗粒度和肌理感时,《六姊妹》给予淮南的,已经从文艺作品中投放到现实生活中了,实现了伊北的“让家乡被看见”的宏志与夙愿。
当淮南牛肉汤在网上被千万次搜寻,当一锅又一锅牛肉汤还抵挡不了现场游客的馋涎,当喝牛肉汤成为淮南游的标配,《六姊妹》中对于淮南美食的推介,让淮南人感到比广告宣传的效果要好得多也快得多。
如今的淮南,凡是《六姊妹》拍摄过的地方都竖起了《六姊妹》的大幅剧照,比赛似地建成了以《六姊妹》命名的某某游览区某某游园,远近的人们慕名而来,沉寂的土地一下子热闹起来。
犹如鲸落这一生命的赞歌,《六姊妹》首先给予淮南的,是文化旅游业的生命起航,在这样一链条上,文化单位和旅行从业人员、饭店小吃和饮食从业人员在接受《六姊妹》的给予,以崭新的面貌焕发着勃勃生机。用《六姊妹》赋能,开启淮南文化旅游的广阔空间。
《六姊妹》讲述过的淮南下辖区县(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寿县、凤台等地),各有各的好,各藏各的宝。把这些好讲给游人听,把这些宝展示给游人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六姊妹》带领大家看过的淮河、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等风景名胜,带着各自的风骚再一次从远古走来,走到与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淮南并驾齐驱的路上,接受游人的喧哗与骚动。楚汉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研学游、乡村游……一队队统一颜色帽子组成的游客队伍,穿梭在淮南的山河之间,一声声扩音器传出来的导游话语,汇集并回响在淮南的时空。
用《六姊妹》的文化缔造城市灵魂
《六姊妹》给予淮南的,更多更无形更无量的则是文化。
《六姊妹》电视剧播放之后,淮南的各种媒体处于极度的亢奋状态,官方媒体的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和报道在做正能量的引导,自媒体一段段发自电视剧拍摄地的视频在蹭蹭蹭地涨粉,淮南的美食商家也时不时在隔空吆喝,淮南几千年的历史文物也隆重出镜贵气得亮瞎人眼。更甚者是淮南人民情之所至形成的雪片似的文章,由一个一个不同的信箱传到纸质媒体和官方公众号上,这些文章把淮南成立后70多年的辉煌、成就、故事、人物、地名,一一生动地讲述了出来,挖掘之深、范围之广实属罕见。讲述者动容,阅读者共鸣,引玉之作、唱和之作络绎不绝,如果将这些文章辑编成册的话,可以成为洋洋大观的《〈六姊妹〉外篇》或者《〈六姊妹〉集注》。
而这也是《六姊妹》给予淮南的。
《六姊妹》让淮南人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豪,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唱大歌的勇气。
《六姊妹》让淮南人民沉浸在过往的回忆里面,沉浸在快乐的孩童时期,沉浸在父母姊妹相拥而坐的幸福之中。
终究人已长大,终究要面临现实的各种问题。后《六姊妹》时代,淮南不仅只忆过往,淮南更应奋力向前。再回首,是为了增强自信、凝心聚力;再回首,是为了不忘初心、重振旗鼓。
向前看,《六姊妹》给予淮南的,是如此的繁花渐欲迷人眼,犹如鲸落的更高境界,在鲸落制造的生命绿洲上能盛开五彩斑斓的文化之花。在这个链条上,必须枝叶繁茂。而这一切《六姊妹》已为我们进行了根植,我们只需早点发现,早点培育。
家文化——
“一个家字,一笔一画,点撇横捺,正好十笔,必得十全十美,才写出一个圆满。”奶奶何文氏的这番话,是《六姊妹》里人物设定、情节展开、故事讲述所追求的目标和要达到的效果,而这番话也是给予淮南文化建设根植的一株大树。
家文化在《六姊妹》的故事中有多角度的阐述,关键词比如担当、勤劳、善良、孝顺、自立等等,最关键的一条则是和睦。
为什么六姊妹是“何”家的六姊妹?为什么六姊妹的辈分是“家”字辈?在伊北创作之初,就为这个有故事家族的姓氏辈分,做了很好的设定:六姊妹是何家的六姊妹,六姊妹的故事最终就是一个如何能何(阖)家幸福的大故事,在这个框架下塞进许多幸与不幸、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泰与否、得与失的诸多情节故事,为的就是验证和强调“家和(何)万事兴”的道理。
家文化是《六姊妹》给予淮南的一项深入各个阶层的文化建设。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建设任重道远。
城市文化——
《六姊妹》的故事诞生在淮南,淮南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 何(阖)家幸福往大里讲就是淮南幸福。城市文化建设也是《六姊妹》给予淮南的。
何以淮南?能从历史的角度、文物的角度、山河的角度、美食的角度等多角度地阐述这个问题。
当《六姊妹》犹如强大而温柔的鲸落,一个崭新且富有生机的角度出现了:何以淮南?美丽、文艺、欢喜。
这是《六姊妹》中何家六姐妹名字的组合,何家丽并不是何家的长女,《六姊妹》小说的开篇就做了介绍,她还有一个名叫何家美的姐姐,“是漂亮女孩”,长到一岁就夭折了。而刘小玲的名字不在何家姓氏辈分序列,所以何家的六姊妹名字分别是何家美、何家丽、何家文、何家艺、何家欢、何家喜。看似简单随意的名字,何尝不是刻意为之!
这是《六姊妹》对淮南的深情祝愿,这是《六姊妹》对淮南的能量传递,这是《六姊妹》对淮南的生命馈赠。
美丽、文艺、欢喜。多维度的淮南城市文化建设。
美丽,相对于城市生态建设;文艺,相对个人文化修养和技艺的提高;欢喜,相对于美好心灵的养育和健康心态的培养。
美丽、文艺、欢喜。一盘大棋、一个系列工程。《六姊妹》为淮南设定好了:城市美丽了,人民有文化有技艺了,一颗颗健康而美好的心灵生出了欢喜之情;欢喜让每个人更注重文化和技艺的提高,文化和技艺提高的人民把这座城市建设得更美丽了……如此循环往复,壮观如鲸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赞歌不辍、生命不息。
以上所言的家文化、城市文化,只是通过对《六姊妹》的剖析发现的一丝一缕,深度剖析之后还会有很多很多,这就是好作品本身的张力和价值。何家这个家族故事又岂止是淮南地方性叙事,住在淮河岸边何家的家风家教,会随着奔涌的淮河水,最终流向海洋,让美丽、文艺、欢喜的特质,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文化中的东方元素,由此繁衍生息,永生不灭。
此专栏开设了投稿邮箱827060190@qq.com,届时芦村湾、安徽上甲、玉兔日化、花蜜家将为作者提供礼包一份。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4月17日)
配图 王兴华 王海兵 李晓东 杨兆永 陈波
周啸勤 柴茜茜 倪娜 倪军 徐金陵 徐泰松
徐斌 魏海燕 汪维浩 宗晖 田刚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安徽摄影家协会、淮南摄影家协会等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