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春轨道交通9号线最新进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6:06:00    

8月5日,随着“长空二号”盾构机破土而出,长春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西营城停车场出入段区间最终以毫米级精度成功实现双线贯通,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为后续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挖变暗挖 巧避高压线征拆难题

面对出入段线盾构区间始发的高压线排迁难题,项目技术团队通过前期方案策划与设计联动,将45米明挖区间优化为暗挖空推。同时,采用异型反力架工艺,成功攻克小半径始发难题,这一工艺为长春盾构施工首次应用,并获得局级工法、省部级工法以及多项专利。

齐力促攻坚 破解施工瓶颈制约

本盾构区间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需下穿240米范围老河道富水砂层,堪称“工程师的噩梦”。项目开展技术攻关,通过采用掺有纤维素的高效纳基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改良剂,并结合智能监测注入系统,经过现场不断适配改良调试,成功保障盾构下穿不良地质区域。

周边复杂多样的风险源是“长空一号”成功抵达终点的又一重大挑战。盾构机需下穿西营城富水河道,最浅覆土不足5米;穿越车流量较大的港城大街和与之最小净距仅有1米的雨污水管道。项目部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采用超前注浆预控技术,并结合主动铰接系统配合毫米级自动导向系统,精准穿越各风险源,圆满完成任务。

针对小曲率半径(R=300)和极限上坡(34.8‰)双重挑战,项目团队专门成立专业测量队。为避免盾尾在曲率范围内对测站的扰动,创新性采用“后退式换站方式+洞内双导线延伸布置”双控措施。通过高精度测量和持续优化,成功保障了曲率上坡范围管片成型精度,使整体洞通陀螺定向精度达到3.5″。

正线隧道与既有隧道交叉穿越,垂直最小净距仅2.7米。如何做好先期隧道对土体扰动的预控以及穿越前后对两条隧道的线形控制是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两道难题。项目团队采用“穿越前预控、穿越中精控、穿越后监控”的“三控”机制。穿越前,运用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配合地表注浆及洞内钢结构门架加固双重措施进行预控;穿越中,采用盾构参数精细化匹配结合自动化浆液传感注入系统进行精控;穿越后,通过加密洞内外监测点,结合1″级全自动全站仪进行监控。最后,两条隧道顺利完成跨越。

匠心筑品质 精细管理创精品工程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主动预防、处处受控、有章可循、依章行事”十六字方针,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设置专职质量员,对进场管片严格采用“看、查、测、试”的管理模式,在掘进过程中,全方位监督掘进参数是否匹配方案,并对成型管片质量及环缝进行系统性复查。通过做好“事前预控、事中管控、事后检验”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守住安全线 筑牢安全生产防护墙

在整个施工周期内,项目团队始终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在盾构吊装作业中,严格执行“有吊装、必旁站”要求,始终坚持“十不吊”原则,确保整个吊装过程安全管控无死角。同时,定期对洞内临电进行全面巡查,严格落实“一岗一责”制度,建立专项巡查台账,全方位保障用电安全。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严格遵循“五定”原则,限时整改并及时销项。此外,项目团队积极组织开展风险辨识活动,借助智慧安全平台完成线上线下联动,推动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为整体盾构施工保驾护航。

长春轨道交通9号线西营城停车场盾构区间双线的顺利贯通,为后续全线铺轨工作按下了“加速键”。项目团队将持续秉持“品质保障 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为准则,全力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为长春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长春轨道交通建设共建在线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曹光宇

终审:臧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