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傅榆翔:让熊猫文化成为连接全球观众的桥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7:45:004月2日上午,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新闻发布会在天府国际金融中心举行。现场发布了本次大赛的阶段性成果:大赛共收到13854件原创参赛作品,经过严格筛选,210件作品将进入4月19日至20日的线下终评,角逐熊猫金竹奖的各奖项。
作为金竹奖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傅榆翔表示,通过这次大赛,他感受到艺术媒介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他说:“许多作品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与数字技术结合,例如利用3D技术表现动态雕塑或互动装置,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作品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能够在多维度空间中沉浸式体验作品,推动了艺术创作的边界延伸。”
傅榆翔也特别提到,当下AI辅助创作的普及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我们评审组在建立技术伦理评估标准时,也会强调‘AI介入度’与‘创作主体性’的平衡。在评审过程中,我们会更加注重如何将技术作为创作工具而非创作主体,最终是艺术家的创造力与艺术思想决定作品的最终表达。”
傅榆翔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创作品在材料创新、低碳制作、文化包容性等方面展现出行业引领价值。对此,傅榆翔表示,在熊猫文化的生态叙事体系构建中,参赛作品往往不仅关注艺术的美学呈现,还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如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碳足迹、弘扬文化多样性等。这些作品在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同时,作为著名雕塑家,傅榆翔以雕塑类作品举例,提到了自己心目中优秀作品的几个特征,他说:“首先,这件作品如果放置在城市空间背景下,它应该具备唯一的景观性;其次,这件作品要有自己的鲜明精神属性和文化寓意;最后,从产品转化的角度来看,将它缩小后还可以作为文创产品,让消费者可以带回家。”
傅榆翔对于本次大赛的一个期待,就是希望获奖作品能突破熊猫元素的传统表层应用,转向对“熊猫文化”的深度再生与创造,挖掘其更广阔的文化内涵,他认为:“随着数字化和社交化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场景正在发生剧变,未来的熊猫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图腾,而应当更多融入互动、体验和参与的层面,真正成为连接全球观众的文化桥梁。”
同时,傅榆翔还希望更多海外观众了解到这座“桥梁”的具体位置——成都。他说:“全世界都知道大熊猫在中国,但在中国的哪里?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让大熊猫在四川、在成都的概念进一步扩散出去。从第一届起步,以后的每一届大赛我相信都会是一个继续前进的脚步,都会为成都独一无二的熊猫文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文献性积累,最终实现质的升华。”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