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上海歌剧人才,上音版“波西米亚人”青春逼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0:02:00澎湃新闻探班上音歌剧新作《艺术家的生涯》(01:45)
上音版《茶花女》余音仍绕梁,又一部“上音出品”歌剧即将新鲜登场。
4月17日-18日,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亚人》)将点亮上音歌剧院,剧院将化作塞纳河畔流动的盛宴,再现巴黎街头的烟火气息。
上音版《艺术家的生涯》由院长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作曲指挥系教授张国勇担任艺术顾问,力邀李卫执导。主演团队大部分来自上音,除了汇聚上音校友于冠群、上音毕业生胡斯豪、上音博士女高音罗玉丹,还请来旅奥男高音夏侯金旭、旅德男中音姜棵助阵。
主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6
《艺术家的生涯》首演于1896年,讲述了巴黎拉丁区四位贫穷的青年艺术家(诗人、画家、哲学家、音乐家)充满欢笑、泪水的生活与爱情。
诗人鲁道夫和咪咪,画家马尔切洛和穆塞塔,两条爱情线在剧中交织。鲁道夫的咏叹调“你那双冰冷的小手”、咪咪的咏叹调“我的名字叫咪咪”,耳熟能详,旋律动人。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没有阶级斗争,没有权位争夺,没有斗智斗勇,只有纯粹的爱情。”饰演咪咪的女高音于冠群笑说,大部分艺术家都很清贫,只有少数人能成名,成为明星,“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于冠群(左)与夏侯金旭
2006年,于冠群考入上音周小燕歌剧中心,2009年远赴意大利深造,渐成闪耀国际舞台的中国之星,“在上音的那三年,也是我最胖的三年,学校的伙食实在太好了!”这也是于冠群第一次回母校唱歌剧,终于有机会把这样一个滚过很多次的角色带给上海观众,很感慨。
和学弟学妹们同台演出,于冠群直叹,他们太幸运、太幸福,这么年轻就能演歌剧,有乐队有指挥,相互支持,“他们比当年的我们更成熟、更优秀,知道怎么走位、怎么给cue、怎么抖包袱,他们的将来会更光明。”
饰演马尔切洛的男中音胡斯豪,本、硕、博均毕业于上音。“他很洒脱,虽然贫穷,但是快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胡斯豪形容,相比鲁道夫和咪咪的生离死别,马尔切洛和穆塞塔的爱情更贴近普通年轻人,有分分合合,也有嫉妒和猜疑。
胡斯豪(左)与夏侯金旭
胡斯豪少年时的经历,几乎和剧中人重合。他原本就读于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在北京看过列奥·努奇主演的《弄臣》后爱上了歌剧,“我买了最便宜的票,坐在山顶,他的声音穿过整个剧场,击中了我。我也希望像他一样站上歌剧舞台。”高中时,他孤身一人来上海学声乐,为了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他住在朋友宝山没装修也没空调的房子里,每天自己做饭,骑单车去上课,有时通勤往返要三四个小时,也不觉得苦。
2013年以来,胡斯豪在上音陆续演出近十部歌剧,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也为他敲开了国际舞台的大门——5月,他就要入职芝加哥抒情歌剧院,成为剧院签约的唯一一位中国歌唱家,《艺术家的生涯》是他临走前在国内演出的最后一部戏。
《艺术家的生涯》排练照(供图 上音)
这是一部让人发怵的歌剧
同样在上音成才的青年指挥金郁矿,执棒新古典室内乐团、上音合唱团、西安交响乐团合唱团,以00后的锐气为歌剧注入青春气息。
在此之前,金郁矿活跃于室内乐和交响乐的舞台,这是他第一次指挥完整的舞台版歌剧。从歌者到乐手,一口气要面对一百多号人,金郁矿直呼新鲜。张国勇在一旁耳提面命,不能像指挥交响乐一样指挥歌剧,二者从思维到体裁都不一样。
金郁矿和张国勇
“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指挥,这都是一部让人发怵的歌剧,每一个地方都是陷阱,每一个地方都是困难。”金郁矿形容,这部歌剧讲述的是年轻人的梦、年轻人的爱,“在古典音乐中,如果你想寻找最纯粹的爱的描述,你就去听《艺术家的生涯》。我希望带来一版充满棱角的、有着不一样色彩的诠释。”
虽然活跃于室内乐和交响乐,金郁矿的心中也有歌剧梦,一直在寻找机会学习。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歌剧是否更难指挥?金郁矿和指挥前辈聊过这个话题,比如郑明勋,“他是双栖艺术家,擅长交响,也擅长歌剧,但他不置可否,就像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和威尔第《唐·卡洛》都很伟大,但挑战不同。”
金郁矿(摄影 澎湃新闻记者 李思洁)
“指挥、乐团、演员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不到26岁。”制作人管珺坦言,《艺术家的生涯》是她内心深处最爱的歌剧,而她一直希望找一群年轻人,演一个“青春版”,“因为年轻的心还没有被社会污染,在火热地跳动,没有那么麻木。他们最能体会剧中人的快乐、挣扎、痛苦。”
除了剧情动人,这部歌剧吸引她的地方还有音乐,“和威尔第的音乐不一样,普契尼的音乐更灵动、更妩媚,更能打动敏感的女性。”曾经留学意大利的管珺还是本剧的艺术指导,帮助歌者们去抠语言抠发音、梳理人物性格、做好声音的塑造,“比如,胡斯豪的声音高贵、漂亮,用这样的声线去唱一个拉丁区的穷画家是不合适的,他要寻找更平民化的声音。”
近年来,上音相继创演十余部中外经典与原创歌剧作品,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卡门》《茶花女》等,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锻造了一大批歌剧人才。
“歌剧排演为每一个工种的学生都提供了锻炼机会。学生们在教室上完课后,需要舞台实践,没有舞台实践,都是纸上谈兵。”管珺说。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海报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