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完成重载铁路5000吨长大列车群组追踪运行控制试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0:05:004月23日,在包神北线万水泉南至关碾房四站三区间范围内,中国神华成功开展群组运行控制系统现场试验。此次试验中,2列由SS4B机车牵引的5000吨单元列车实现了群组功能运行,打破了传统7分钟列车追踪间隔的极限,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重载铁路高效能紧追踪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重载铁路运输技术领域取得世界首创性重大突破。
在国家能源运输体系中,重载铁路运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神华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其2000余公里专用煤炭铁路线每年实现超4亿吨煤炭运输量,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提升运输效能,以往需开行2万吨、3万吨级长大列车,但此类列车存在车钩挤断、脱轨、操纵困难等安全隐患,尤其是纵向冲动问题长期制约运输安全与效率。
为破解长大列车安全瓶颈、进一步挖掘运输潜能,中国神华持续探索更高效的运输模式,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安全与效能双提升”。基于此背景,中国神华联合中国通号等单位及高校,聚焦重载铁路群组运行控制技术展开攻关,并于2022年正式承接国家能源集团十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开启了更高运输效能的研究试验与应用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作为关键技术研发伙伴,与中国神华强强联合,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群组列车运行控制的高安全高精度定位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组建了百人攻坚团队,历时三年,成功攻克了多源融合高可靠通信及多列车高精度协同定位、复杂环境列车群自主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群组运行控制系统成套装备,为本次群组追踪试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支撑与保障。
群组运行控制系统以绝对时间、相对速度和动态位置的三元融合列控新理论为基础,打破了传统列车一维空间间隔控制方式。通过以单元列车为节点的群组化列车运行控制方法,将列车间协同操控形成长大列车,无需车钩硬性连接,打破无线重联组合列车的硬连接技术路径束缚,有效避免2万吨及以上重载列车存在的挤断车钩、脱轨、操纵困难等问题,解决了长大列车纵向冲动安全难题,大大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系统可将5000吨级列车间的发车间隔压缩为3.5分钟、接车时间间隔为3分钟;万吨列车间的发车间隔可压缩为5分钟。单线半自动闭塞/自动站间闭塞区段线路通过能力可提升30%,双线半自动闭塞区段线路通过能力可提升60%,双线自动闭塞区段线路通过能力可提升一倍以上。与开行2万吨、3万吨级列车相比,群组列车不需要在大型技术作业站进行集结编组和解编,在区间可动态编组,在通过车站过程中可与车站发出列车编组,无需停靠、集结;列车群可根据自适应运输需要在卸车站甩车通过;进站解编停车,大幅压缩因2万吨级编组产生的到发线占用时间,车站咽喉区通过能力提升30%,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提升50%以上。
本次试验由中国神华副总经理王兴中、卓越工程师宋宗莹主持指挥,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总工程师刘岭率领五十余人团队联合包神公司等单位深入试验一线,精心组织试验,与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一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此次群组运行控制系统试验,两列由SS4B机车牵引的5000吨单元列车,在区间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运行,成功实现了768米的动态追踪间隔,这一数据较传统7分钟列车追踪间隔的极限实现了重大突破;在站内停车场景下,更创造了186米追踪间距的精准控制记录。两项关键指标均达到国际领跑水平,本次试验的顺利开展,不仅充分彰显了我国在重载铁路运行控制领域的顶尖技术实力,更彰显了中国在推动能源运输行业进步中的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现场调研、方案评审、规范制定、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安全认证、系统测试、一阶段现场试验等一系列工作,后续中国神华将联合中国通号等参研单位及高校以此次试验为契机,持续优化群组运行控制系统,并由铁道学会牵头组织外部专家评审,在上道评审、实施方案、技术方案、装备及接口等众多环节,从行业视角给予全程技术把关。为下一阶段万水泉南至东胜9站8区间和本年内开行7列车总重3.5万吨级全场景试验打好基础。
后续,中国神华将联合中国通号等参研单位和高校持续优化群组运行控制系统,进一步为系统推广应用筑牢技术根基、提供实践范本。实现从“中国标杆”到“全球方案”的价值跃迁,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让中国在重载铁路这一“大国重器”领域掌握了定义权与话语权,通过技术创新重新书写世界能源运输的规则,为向全球贡献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运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