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0:19:00    

西陇社区对作品版权进行登记,打造西陇文创品牌。

在西陇社区“红侨展馆”,非遗传承人陈思华正在创作瓦片画。

初夏时节,走进汕头市金平区西陇社区,一座潮汕传统“四点金”格局的侨宅内挤满了人,一群参加研学的小学生正围着非遗瓦片画传承人陈思华仔细观摩。以瓦为纸、一笔一画……不一会儿,在陈思华的画笔下,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作就呈现在一片普通瓦片上,令在场学生啧啧称奇。

侨宅内为何有非遗技艺?研学团又何以走进乡村?原来,这正是西陇社区打起的“美丽经济”小算盘——抓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契机,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吸引非遗和艺术进村赋能,将美学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再引来研学和参观团体激活乡村动能,催生农文旅融合新经济。

近年来,金平区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强化街道联城带村,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从岐山街道西陇社区的“非遗赋能”,到鮀莲街道胜隆社区的“强村公司”,再到鮀江街道港美社区的“两路两区”,一个个乡村的蝶变,探索出一条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百年侨宅变非遗展馆

垃圾分类、共享菜园、生态公园、乡村图书馆……走进西陇社区,一个个既有颜值又兼实用的乡村基础设施令人耳目一新。漫步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生态园林。

西陇社区位处金平区北部,是一个涉农社区,面积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63人。近年来,西陇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环境整治和基层治理,2024年就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社区。

不过,在社区党委书记袁胜武看来,环境变好了只是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如何盘活乡村资源和发展村集体经济,才是群众最想看到的结果。

西陇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红色侨乡,村内不仅保留有潮汕传统风格的侨宅,更拥有醒狮、潮汕粿品等非遗技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袁胜武主动谋划,“我们要盘活这些特色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很快,社区将目光聚焦到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新厝内侨宅。该侨宅由马来西亚华侨先祖丰家修建,其后人无偿借给社区使用。社区决定将其修旧如旧,并升级为“红侨展馆”对外开放,邀请非遗和艺术工作室免费入驻。

陈思华是首批入驻的非遗传承人,去年他在“红侨展馆”设立了瓦片画工作室。“瓦片画的材料本身就取自农村房屋,进驻古村落创作很合适。”谈起入驻原因,陈思华表示,西陇社区的美丽环境是吸引他的一大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看好西陇社区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

自入驻以来,陈思华依托西陇社区的乡村特色,创作出不少接地气的瓦片画。他的工作室吸引了研学团和参观团前来观摩学习,随着名气越来越大,也渐渐有游客慕名而来。在创作的同时,陈思华转变运营思路,推出适合摆设的瓦片画文创和DIY材料包,深受游客青睐,“希望通过这个小空间,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瓦片画,了解潮汕文化。”

如今,在“红侨展馆”内,不仅有非遗瓦片画工作室,还集聚当代艺术工作室、金平图书馆服务点,以及醒狮、侨批等非遗展示,成了许多游客到西陇社区游玩的文化打卡点。

研学团激活乡村动能

在西陇社区,像陈思华这样的例子并不少。看到社区环境越来越好,社区居民袁敬远也带着非遗手拉朱泥壶,在自家老宅设立了工作室。

走进袁敬远的老宅,葱茏绿意映入眼帘,阵阵琴声飘扬入耳,让人在初夏中感受到丝丝清凉。在这座近200年历史的古宅,袁敬远和家人在庭院四周种上花草盆栽,去年还入选了“美丽庭院”。

手拉朱泥壶是国家级非遗,袁敬远接触这门手艺已有10多年,技术越来越成熟。过去,他出于爱好购置了不少制作工具和原材料,但只是在业余时间钻研。“这几年看到社区环境越来越好,知名度越来越大,就想着设立一个工作室来传播这门技艺。”从2021年起,袁敬远把自家的老宅进行收拾维护,设置手拉朱泥壶体验课程,打开大门迎接八方游客。

“日常以研学团居多,有时游客看到社交软件宣传也会专门过来体验。”袁敬远告诉记者,如今进驻西陇社区的非遗工作室越来越多,社区人气热闹了不少,他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那么,这些非遗工作室如何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效益?

袁胜武表示,一方面,社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村居环境,以免费或优惠价格吸引更多的非遗工作室入驻,打造集非遗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旅项目;另一方面,社区探索联动第三方机构合作,组织当地中小学生研学团参观学习非遗,激活乡村动能产生经济效益。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6个研学团走进西陇社区。

西陇社区还先行一步,立足当地人文特色,创作属地人文特色LOGO,并在版权管理部门指导下完成作品版权登记,打造出属于西陇的品牌文创名片。同时,建设彩虹景观步道、社区游客中心等旅游配套,丰富游客游玩体验。

“以后在社区的游客中心,游客可以买到各种非遗工作室的文创产品。”袁胜武表示,把非遗工作室引入村居,不仅能够促进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还能结合乡村旅游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走出西陇社区,金平区更多的社区也在探索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的发展新路径。

在鮀莲街道胜隆社区,当地借助汕头推行先锋工场的东风,探索“党建+强村公司”模式,成立“胜意佳粿”粿品工坊。工坊自运营以来,通过整合资源、挂钩共建、精准营销、多元发展,不断拓宽销路。今年第一季度,就实现了超5万元的营收。

在鮀江街道港美社区,当地谋划“两路两区”发展格局,主动承接现代产业集聚区辐射,以澄海路、鮀中路为发展轴线,以物流产业、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盘活集体资源、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为抓手,谋划“产业发展区”和“宜居宜业居住区”,打造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的和美社区。

鮀江街道各社区加快盘活资源、深挖潜力,不断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其中,沙浦社区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开发113亩集体自用地,打造沙浦中药村大健康产业园;山兜社区34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项目建设完工,促进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92万元;推进瑞青产业园28亩集体建设用地实行“工改工”改造,项目落地建成后预计将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48万元;蓬洲91亩农业种植基地招商项目成功签约,预估可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约20万元。

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金平区城乡面貌正悄然蝶变,集体经济发展也实现持续增长。

金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将进一步完善区级统筹、街道负主责、社区抓落实工作机制,压实“三级书记”主体责任,用好挂钩联系工作机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能动性,确保顺利实现城乡环境显著改善、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