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大过节的,多些包容更从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8:35:00假期进入第二天,有人享受着久违的轻松,也有人吐槽“累觉不爱”——
出外旅游的,开启“人从众”模式。从机场车站到高速公路再到各大景区,堵车排队等位是常事,“诗与远方”固然很美,但拖家带口遛一圈可不轻松;
文旅接待的,忙得“脚打后脑勺”。虽全力以赴,但压力山大,况且八方来客众口难调,稍有不慎就会收获差评,乃至陷入舆情漩涡;
加班值守的,依然绷紧工作之弦,城市运行保障需要他们,越是过节越要在岗,也因此无法陪伴家人过节,不免有些遗憾。
十几亿人集中休假,拥挤、压力、忙碌是必然的。人流量短期激增,无论是对一城一地、有关部门还是个体家庭来说,即便做足了攻略、 预案,都难免会有捉襟见肘、力不能逮的时候。熙熙攘攘中,大家习惯的不同、言语的摩擦、消费的争议,都可能会激发和放大矛盾,结果就是累上加累。
面对火气烦躁以及矛盾冲突,需要的是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相互体谅。近年来,舆论场相关话题探讨发现,如今人们的雅量似乎越来越小了,脾气似乎越来越躁了。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拿严苛的标尺丈量别人,一遇分歧就各说各话、恶语相向,反而更不容易解决问题。
中国人向来讲究以和为贵,“遇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是一以贯之的处世哲学。很多时候,大家将心比心、彼此包容,很多矛盾摩擦就能轻松消解,社会心绪也会更加平和。
曾有人调侃,中国人有一个化解矛盾的万能句式——大过节的。当此之时,我们不妨都以此来开解一下自己。队伍龟速向前,是不是前方老者腿脚不便或是小孩摔了一跤;都在等着网红点打卡,拍照者加加速、围观者“留留白”,岂不皆大欢喜?对坚守岗位者多一分体谅,有序游玩,哪怕是垃圾不要随手扔,停车停得规范些,都是一种有力支持。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有句名言:“同理心是构建社会生活和推进文明的手段。”人人相善其群,这是节日期间我们该有的心理准备,也是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人文素养。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