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湘剧亮相湘鄂赣皖非遗联展 古韵新生 且歌且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5 18:56:00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昆励 邹伟瑜

“咿呀……”伴随着清脆的锣鼓,一声明亮高腔冲破喧嚣,直上云霄。5月25日,在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现场,湖南省湘剧院青年演员曹威治携湘剧《拜月记》登台亮相,水袖起落、顾盼生辉,这一幕恰似六百年时光的回响。

从宋元南戏的瓦肆勾栏,到央视春晚的亿万屏幕,湘剧这门融合弋阳腔、昆腔、皮黄等声腔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正以“沉浸式”创新演绎着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曹威治与搭档蔡波在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的《拜月记·离鸾》选段。 受访者供图)

央视首秀:创新演绎非遗魅力

作为湖湘文化的璀璨名片,湘剧的声腔体系如同湖湘大地的文化地层。高腔里藏着衡山樵夫的喊山调,低牌子保留着明代昆曲的水磨韵,乱弹中又跳动着皮黄腔的明快节奏。这种多元融合的艺术基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完成了历史性突破。

曹威治与搭档蔡波演绎的《拜月记·离鸾》选段,以“从观众席间穿行亮相”的设计,让湘剧高腔首次以沉浸式姿态进入全国视野。“当我们穿过观众席时,掌声和心跳是同步的。”提及央视首秀,曹威治仍难掩激动。

一部好戏,千金难求。将古老的湘剧生活化、现代化,唤起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热爱,成为省湘剧院和曹威治等湘剧艺术家孜孜不辍的追求。在湘剧传统声腔不变的同时,青年一代湘剧演员们在表演中融入了现代舞、交响乐、民乐,让观众看后觉得易懂、好看。

曹威治告诉记者,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团队在保留帮腔等核心元素的同时,将音乐改编得欢快活泼,“老戏迷说还是那个味,年轻人却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

此次在非遗联展上展演的剧目,正是曹威治在央视春晚上演绎的《拜月记·离鸾》选段。“这个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其热闹欢快的故事情节、精致的装扮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都与非遗主题高度契合。”曹威治介绍,作为湘剧“四大系”中《拜月记》的经典选段,该剧目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通过现代化的呈现方式,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湘剧的魅力。

沉浸体验:多地搭建观赏平台

“现在想看湘剧,可不止坐板凳听戏一种方式。”曹威治介绍,湖南已构建起多元观赏网络。

今年农历正月初七,新中式湘剧《聂小倩》在长沙坡子街湘江剧场上演,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听湘剧,还可以逛市集,传统戏剧搭配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梨园焕彩生辉。此外,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剧场定期上演传统剧目;田汉大剧院、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场所,也常上演《辛追》等创新剧目。

“正月初七那场《聂小倩》,有穿汉服的姑娘跟着台上甩水袖,后台的糖油粑粑香和胡琴声混在一起,特别热闹。”曹威治说。

(曹威治在第七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现场上的扮相。 记者 邹伟瑜 摄)

传承发展:双轨并行谋新篇

“戏要好,演员要好。”湘剧的传承,终究靠人。

在湘剧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以曹威治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期盼。

在她看来,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创新中迸发新的活力。为此,团队采取“守正+创新”的双轨发展模式:一方面与省艺校合作培养后备人才,传承《李三娘》《琵琶记》等经典剧目;另一方面携手盛和煜等剧作家,为青年演员量身打造新创剧目。

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团队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通过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排练日常和演出花絮,以年轻化的传播方式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我们希望让湘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更多人喜爱的艺术形式。”曹威治说,随着多元观赏模式的普及和创新剧目的推出,湘剧这一非遗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