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解开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错配死结,学科“新陈代谢”要赶上产业迭代|不老经济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1:0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3年突破千万,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现有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对精准化、专业化、高水平就业服务的现实需要,仍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急需补齐,优化升级就业服务体系的任务重要且紧迫。

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具体内容看,《意见》提出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涉及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的多环节各方面。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全链条都要根据产业端人才需求进行优化。

在这根链条上,还存在关键短板。学科专业作为最主要的育人载体,要与用人需求匹配。近年来,我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各地各高校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我国高校更强调校内学科教育,忽视职前就业培训。《意见》提出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面向新兴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育部部署实施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指导各地高校联合企业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

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比,就业教育并未被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意见》提出,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与前两者深度融合。当前,全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约10万人,其中专职2万人、毕业班辅导员和兼职指导教师8万人,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下一步要落实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序列、工资待遇,同时吸纳企业师资力量,提高就业教育质量。

虽然当前我国青年失业率较高,城镇调查失业率亦高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我国劳动参与率较高,在国际上处于前列。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计算方法为“(有工作人数+正在找工作人数)/(16岁—64岁人口)*100%”。这表明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就业人口并未“躺平”,即便暂未就业,也还在积极地找工作、寻出路。这也给就业服务工作提出要求,即要高度关注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意见》对此作出多项部署,包括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就业帮扶要求,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持续监测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等。

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走出“象牙塔”,拥抱产业用人需求,牵引就业服务全链条优化重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