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有点意思:特朗普亲手废掉了“和平演变”中国的工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9:24:00    

美国政府“裁员潮”来势汹汹。


过去两个月,特朗普政府为美国政府机构“瘦身”的努力,导致27个机构超28万名联邦雇员和承包商被计划裁员。最新消息显示,由企业家马斯克主导的美国政府效率部已于4日进驻“和平队”(Peace Corps)总部,显示这一成立已逾60年的机构,正面临裁员、重组甚至关闭的可能。


这项突如其来的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毕竟,和平队曾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对外“软实力”机构之一,如今却成了“效率改革”的对象。这个被政府效率部盯上的和平队到底有何来头?这背后又透露出美国战略调整的哪些信号?


借“和平”之名,行战略输出之实


和平队由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1年创立,主要使命是派遣志愿者前往第三世界国家,协助开展教育、卫生和经济方面的项目。60多年来,已有超过24万名美国人成为和平队志愿者,该机构也被视为美国政府向海外展示影响力的工具之一。


1962年8月9日,约翰·肯尼迪总统在华盛顿白宫的草坪上招待和平队。


然而,和平队虽以“和平”为名,但它从成立伊始就是冷战逻辑的产物。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迅速成为第三世界共同讨伐的对象。美国高层官员和智库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舞刀弄剑似乎有点过时,不如玩得精细一点,用软实力渗透才是和苏联较量的长久之计。


因此,当苏联通过援建、教育派遣等方式争取发展中国家时,美国则以“志愿服务”作为回应。表面看起来是互助与交流,实则是暗中的意识形态战。美国志愿者在开展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推广英语、传播制度理念、建立亲美人脉网络等“软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和平队与世界银行或美国国际开发署不同,它并不提供大量资金或技术设备支持,而是深入乡村与小城镇,关注那些被传统援助忽视的弱势群体。尽管它带来的影响多是局部和微观的,但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量变”,带来了美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对美国的理解与好感。


就这样,在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拉美的危地马拉、秘鲁,亚洲的泰国、菲律宾等地,和平队志愿者成为美国文化与制度的“使者”,深入基层社会,植入“美国方式”。


美国“和平队”华盛顿总部(资料图)


尽管和平队一直以非营利、志愿服务的形象示人,但其本质依然是一个由政府出资、具有国家使命的组织。该机构直属美国联邦政府,主席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年度预算超4亿美元,且常年获得民主、共和两党议员的支持。


从冷战至今,美国政府将和平队视为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认同、预防反美思潮的有效手段。在不少国家的乡村,民众甚至通过和平队志愿者第一次接触美国文化,对“美式价值观”产生初步认知与好感。正因如此,和平队也常被视为“文化渗透的合法外衣”。


和平队在中国:一块牌子,两张皮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自然未能逃脱和平队的“触角”。然而,在中国,他们不叫“和平队”,而是以“美中友好志愿者”的名义存在,但其作为美国政治辅助工具的功能并未改变。


1993年,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进入中国,并以和平队的核心组织模式开展工作。项目的工作地点设在中西部的四个省市:四川、重庆、贵州和甘肃,这与和平队创立时致力于扎根贫困基层的“初心”相符。根据中国教育部的要求,美方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专院校学生和在职英语教师提供优质英语教育,以培养符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在美国相关部门的文件中,达成目标的话语更加丰富一些,比如“增进中美民间互信,扩大中国对西方了解”等。


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第19批志愿者就职仪式暨在华实施20周年活动于2013年8月29日在成都举行。


从理论上看,该项目本应成为中美两国教育外交的经典品牌项目长期存在下去。但在2020年,美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终止在华志愿服务项目。当时还是参议员的现任美国国务卿的鲁比奥解释称,“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并附带一系列冷嘲热讽的言论。


有分析认为,和平队“撤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意识形态与文化输出”功能在中国受限、成效甚微。根据1998年中美签署的相关协议,该项目须在中国教育部全面指导和监督下运行,具体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负责协调实施。这一体制性安排相当于给和平队这个“顽猴”套上了“紧箍咒”,使其无法像在委内瑞拉、阿富汗等国那样自由散播美式价值观,让和平队夹带的私货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


项目实施27年后,当美方发现支出与回报已经完全不成比例时,他们便毫不犹豫地将其砍掉,这确是对华意识形态战线受到重挫的象征。


为何特朗普要“动刀”和平队?


和平队虽然并非美国“软实力”的唯一载体,但其作用却极具象征性:它是美国年轻一代走向世界、建立“正面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长期以来,这些基础人脉也为美国在关键时刻提供了“温和盟友”,包括地方官员、教育人士、NGO骨干等——这些人往往亲历或耳闻过和平队带来的“好处”,从而在政策立场或社会情绪上更偏向美国。


既然和平队具备对外输出美国价值的作用,特朗普政府为何要对其“动刀”呢?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和平队代表了一种“过去的全球观”,与当前以效率、竞争为主导的美式潮流逐渐脱节。


一方面,和平队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理念相悖。自2016年以来,特朗普一再强调“美国优先”,反对“无底洞式”的海外援助。他将政策重心集中在边境安全、制造业回流、本土经济重振等事务上,认为将财政资源用于本国而非海外,才符合选民利益。


如今,美国“政府效率部”的“摧城拔寨”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施。由马斯克等人主导的团队被赋予了“优化联邦机构”的任务,旨在识别低效、冗余和“不合时宜”的项目,而和平队“高投入低回报”的属性,自然成为整顿的目标。


事实上,特朗普自今年1月再度就任总统以来,已明确展开削减联邦机构规模的改革工程,特别针对与外交、文化与国际发声相关的“软实力”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美国和平研究院(USIP)以及美国之音(VOA)等机构,都传出被整并或资源缩减的消息。



另一方面,和平队与“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也愈发显著。与上世纪的冷战环境不同,当前的对外影响更强调“网络、AI、数字外交”,而和平队这种以人力为主的线下派遣模式,显得陈旧、缓慢且难以量化。“一名志愿者在国外驻扎两年,是否真能带来可观影响?”这种质疑日益成为主流。


根据美国和平队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和平队一直难以实现其人员配备目标,其“填充率”(反映其满足志愿者请求的能力的指标)从2019财年的94%下降到2023财年的63%。


美国“软实力”还剩多少?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平队命运的起伏,是美国全球战略自信的温度计。


当美国信心充足、资源宽裕时,它愿意将年轻人派往世界各地,从事表明非功利性、甚至不可量化的服务工作;但当经济紧缩、政治焦虑、民意内收时,这种“输出信念”的余裕便迅速被压缩。


有观点认为,和平队的裁撤将削弱美国的“好感度输出”;但也有人指出,和平队从一开始就承载了过多理想主义的包装,其真正目的却始终与“国家利益”挂钩。如今这一机构面临清算,恰恰表明美国在软实力建设上已进入“赤字阶段”——当“说服别人你是朋友”都不再被视为值得投资的项目时,意味着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已进入了新的拐点。


和平队或许只是美国外交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但它的去留却足以说明一个问题:曾经试图通过“魅力攻势”赢得世界的美国,正变得更加算计、务实和封闭。所谓的“和平”工具,一旦“产出与成本”被拿放大镜审视,也终将暴露其战略和功利本质。



作者丨赖晨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