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工围江到江豚欢跃,解读江苏南通长江生态保护的“绿色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8:00在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闸门”,江苏省南通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自2023年10月起至本月15日,长江南通段累计监测到长江江豚超10139头次。江豚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被视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这些灵动的身影频繁出现,不仅是南通长江大保成效最直观的体现,更勾勒出一座工业城市向生态之城的转型之路。
系统性治理,打破“化工围江”困局
十年前,南通沿江还是另一番景象:化工企业林立,码头作业繁忙。从2016年底开始,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五山”,及沿江地区启动系统性修复工程,通过“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的组合拳,彻底重塑沿江生态格局。
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美景。图片来源/南通发布
在这场生态突围中,南通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绿色奇迹”:2020年完成长江沿岸造林3425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17倍,筑起绵延的绿色长城;创新建设“生态岛”试验区,构建“斑块—廊道—节点”生态网络,让生物栖息地焕发新生;曾经浓烟滚滚的硫磺码头变身滨江森林公园;如东小洋口投资千万打造的高潮位栖息地,成为全球仅600余只的极危物种勺嘴鹬的“诺亚方舟”。这些改造,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涅槃重生。
全国最大的硫磺码头退出前。图片来源/南通发布
硫磺码头退出修复后的滨江花海。图片来源/南通发布
极危物种勺嘴鹬如约在如东小洋口滩涂湿地现身。图片来源/南通发布
科技赋能,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南通深知,现代生态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2023年,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在南通落成,标志着南通市的生态保护工作迈入“智慧时代”。这座观测站覆盖沿海、沿江、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构建起“1+13”观测网络,高性能无人机、无人船穿梭于江河湖海,水下声呐系统实时捕捉江豚的活动轨迹。
无人声呐船。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在长江南通段,科研人员通过水下声呐系统发现,江豚在梵音广场水域夜间活动更为频繁。基于这一数据,南通在该水域划定了重点保护区域,严格限制夜间船舶通行,避免噪音干扰江豚生活。同时,根据江豚活动规律,在周边水域定期投放鱼苗,保障其食物来源。如今,梵音广场水域已成为江豚的“快乐家园”,经常能看到它们嬉戏跳跃的身影。
江豚短暂出现在水面。图片来源/南通网
在军山“生态岛”,4G远程红外相机如同不眠的“生态哨兵”,24小时守护野生动物;全国首创的AI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让勺嘴鹬、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鸟类智能监测系统以堪比人眼的识别精度,却有零干扰的优势,实现了全天候生态守护。科技,让南通的生态保护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制度创新,让生态保护“长出牙齿”
生态保护不仅需要技术手段,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南通在全国率先探索多元化生态损害赔偿机制,将“破坏者担责、修复者受益”落到实处,生态修复从“一罚了之”升级为增殖放流、植树造林、环保设施改造等多元模式。
生态修复活动。图片来源/江苏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
如东建成全省首个海洋生态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基地;长三角首例船舶大气污染生态损害赔偿磋商案在南通办结,开创了船舶污染治理的新范式。截至目前,南通市累计签订损害赔偿协议2100余份,办案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是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深刻变革。
如今的南通,江豚逐浪、百鸟翔集、物种丰茂,全市记录物种从2019年的3508种增至3983种,消失多年的猪獾、豹猫重现山林。如东黄金海岸、海安栟茶运河入选省级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更彰显了南通经验的示范价值。从“化工围江”到“江豚欢跃”,南通以生态为笔、科技为墨、制度为纸,书写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为守护母亲河贡献着独特的“南通智慧”。
文/邓可
资料来源:南通发布、南通日报、中国江苏网、南通网、荔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