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开封通许县境内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5 16:03:00    

#河南#​#开封身边事#​#通许头条#​

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它们与地方风物紧密相连,成为当地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传说故事:


一、赫庄与三黄庙的传说

通许县竖岗镇赫庄村,曾经有一座“三黄庙”。根据清朝康熙年间编写的《通许县志》明确记载,这座庙位于“县南二十里赫庄”。当地老百姓世代相传,这座庙是为了纪念三位姓黄的兄弟而建。

传说中,这黄氏三兄弟是发明早期御寒衣物(可能结合了麻与棉)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智慧解决了古人冬日苦寒的生存难题。遗憾的是,这座庙宇早已不复存在,到了光绪年间编写的县志里,就提到庙已经倒塌了,但当时的人们还能指出庙宇旧址所在的地方。如今,在赫庄村,关于“三黄”和那座庙的故事,依然作为地名传说在村民中讲述。


二、七步村与曹植墓的传说

在通许县城东边,有三个村子连在一起,分别叫做前七步村、中七步村和后七步村。村名的由来,直接关联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子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

在后七步村,至今保存着一座古老的墓葬,封土的痕迹还很明显,现在测量高度约3.5米,周长约57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1年),这座墓就被通许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曹植墓”的保护碑。因此,当地广泛流传着这里是曹植之墓的说法。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曹植真正的埋葬地点,历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山东东阿、河南淮阳等),这座墓并没有出土过如墓志铭这样能直接证明墓主是曹植的实物证据,但作为一处承载着“七步成诗”历史记忆和地方情感的重要遗迹,它一直被当地人称为“曹植墓”。


三、三里岗与“庞涓墓”的传说

通许县城东三里岗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战国时期古墓。根据专业考古工作者在1982年的调查勘探,确认这是一座战国中期的“甲”字形大墓,封土至今仍有接近5米高(最新测量约4.85米)。

墓前立有一块古老的青石碑,上面没有任何文字,其形制符合先秦时期的风格。正是这座墓的巨大规模和古老年代,让它在当地被冠以“庞涓墓”的俗称。清朝光绪年间的《通许县志》里,就直接记载着“庞涓墓在县东三里岗”。民间传说自然地将它与战国时期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联系起来,认为这里是庞涓的葬身之地。

然而,从严谨的考古学角度看,这座墓虽然等级很高(可能是战国时某位大夫的墓葬),但墓内并未发现任何带有文字、能指明墓主身份的随葬品,因此无法科学地证实它就是庞涓之墓。“庞涓墓”的称呼,更多是方志记载和地方习俗沿用的结果。


四、邸阁镇与肘阁舞的传说

通许县的邸阁镇,有一项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肘阁舞。这项表演被正式列入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公布)。它的核心形式非常独特:由身强力壮的成年人用肩膀托举起装扮成传统戏曲角色的儿童,在锣鼓伴奏声中列队行进表演,宛如移动的小戏台。

据地方文献(如康熙《通许县志》)记载,它和当地历史悠久的“三月十八庙会”活动密切相关。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着“玩玩肘阁,儿女登科”的俗语,这反映了人们通过参与或观看这种表演,祈求子孙平安、有出息的美好愿望。

至今,在邸阁镇及其周边,仍有几支肘阁舞表演队伍活跃着,每年都会进行二十多场展演,是当地重要的活态文化传承。


五、其他方志记载的传说遗迹

金园村与子羽墓: 康熙《通许县志》记载,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公孙挥(字子羽)的墓地在县东的金园村。虽然地面上的墓丘如今已看不见,但那里还生长着几株相传植于明代的古老柏树,默默诉说着历史的痕迹。

六营岗: 康熙《通许县志》提到,在县城西南三十里处有个地方叫六营岗,民间传说这里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联合(合纵)抗秦时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如今这里是一片地势略高的岗地。

城耳岗与上仓城:光绪《通许县志》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柴荣(周世宗)曾在城耳岗村修建过用于储存粮食的“上仓城”。近代在此地确实发现并出土过属于五代时期的板瓦等建筑构件,现收藏于通许县博物馆,为这个传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这些流传在通许县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关于赫庄三黄庙的古老智慧、七步村对才子曹植的深切缅怀、三里岗那座引人遐想的战国大墓,还是邸阁镇那鲜活热闹的肘阁舞,以及金园村、六营岗、城耳岗等地名背后的历史记忆,都深深植根于通许的山川地理与方志记载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