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丨15把锄头的“水土保卫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21:12:00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王代强 文/图
“不用的时候就挂起,免得沾水生锈。”5月22日,达州万源市大竹镇临河村,76岁的老农民陈启刚(下称“老陈”)将新买的两把月亮锄头挂在了自家后院的农具架上。记者数了下,农具架上的锄头共有15把,新旧不同,造型各异。
常年在家务农的就他和老伴两个人,加之这里山高谷深耕地不多,为啥这么多锄头?面对记者疑惑,老陈讲起了这些年换锄头的故事。
陈启刚家的后院农具架上挂着10多把锄头。
“锄刃像长方形的叫板锄,用来打窝、铲草、理沟。”指着屋前碧波荡漾的任河,老陈说,临河村就是这么得名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两岸高山上的居民逐渐往山下搬。但山下缺地,大人小孩便靠着弯刀和这种锄头,硬生生开垦出220多亩耕地。
山坡上,农作物代替了植被。口粮充足了水土流失风险却在加大。“雨落大了,庄稼都要冲跑。”老陈说。
为了尽可能减少泥土沿坡滚落,村民选择了两角锄——锄刃只是两根尖锐的铁条。老陈取下一把展示:“每一锄挖下去刨土量小,来得及把即将滚落的泥巴推回去。”
然而,单纯通过换锄头保持水土,作用“杯水车薪”。临河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开武说,由于坡度太大,流失的水土常常进入任河。更惊险的是,山上时不时有碎石滚下,有一次砸坏了村民家的后墙。
昔日开荒获得的土地已确定为耕地,季节性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地灾隐患却不可回避。临河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怎么走?一个项目的实施正在拔掉隐患。
“任河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万源市水务局局长廖志华说,任河在万源境内流淌35公里,最终汇入汉江,注入丹江口水库。2023年9月,万源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按项目实施计划,老陈屋后那片地于去年6月采取“坡改梯”(将坡面耕地改为梯田)治理。
经过10个月施工,约3米高的堡坎如盔甲一般牢牢护住山体。梯田间还设计了1米宽的水沟,引导山洪绕过民房流入任河。更关键的是,“坡改梯”没有减少耕地面积,眼下,这片耕地上的玉米苗正茁壮生长。
陈启刚家屋后的斜坡耕地通过水土综合治理项目,变成了坚固的梯田,门前就是清澈的任河。
“这季玉米就是两把月亮锄种的。”握着那把扇形锄刃的锄头,老陈脸上挂着笑容。
坡改梯的同时,这片崭新的耕地中还修建起了1米宽的生产便道。根据儿子建议,老陈准备换把高级“锄头”——这段时间,他在网络上筛选微耕机,“机器可以从家里直接开到地里,干活更轻松。”
40岁的李开武也有新点子:买几台微型耕地机和收割机,在村里开展农机服务,既能帮助行动不便的农户,还能挣点小钱。
更多“换锄头”的故事正在上演。截至目前,万源市已实施“坡改梯”1110亩,综合治理面积达107平方公里。